距今近兩千年的某個寒冷冬日,張仲景在南陽東關搭棚舍藥,救濟忍饑受凍的貧民。
這位醫圣將羊肉和祛寒藥物剁碎,再用雪白的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,煮成熱氣騰騰的一大碗。大伙飲下這“藥”,便通身熨帖,再不會凍傷耳朵。這名為“祛寒嬌耳湯”的藥,即是餃子的起源。而承載著這份仁心誕生的餃子,亦決心用自己的力量來護佑這些百姓。
提上他的藥箱,餃子踏遍了大江南北,這 場旅程一出發就是千年。
在這場漫長的游歷中,眾生逐漸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技術,不再需要靠他來抵御嚴寒;餃子本身也被寄予了更多的美好愿望一一有人說它狀似元寶,能夠招來財氣,有人則 他視為闔家團圓的象征一一在全國各地都有喜愛他的人。
但他仍舊穿著那一身樸素的白衣,而他的胸中,也依然氤氳著那份身為醫者的溫柔。
如今的餃子雖已是個年歲能用千計數的老人家,但卻絕非是什么病樹沉舟。在現世游歷多年,他享受著人間煙火的滋養,對各種新生事物都充滿興趣,尤其喜歡節日和熱鬧的場所,大概循著那送走舊歲的爆竹聲,我們便可以覓得他的蹤影罷。